电脑CPU进化 | CPU进化史

电脑CPU进化 | CPU进化史

1. CPU进化史

说起手机CPU的历史,笔者给大家提一个问题:“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爱立信的R380或诺基亚的7650,但都不对,真正的首款智能手机是由摩托罗拉在2000年生产的名为天拓A6188的手机,它是全球第一部具有触摸屏的PDA手机,它同时也是第一部中文手写识别输入的手机,但最重要的是A6188采用了摩托罗拉公司自主研发的龙珠(Dragon ball EZ)16MHzCPU,支持WAP1.1无线上网,采用了PPSM (Personal Portable SystemsManager)操作系统。龙珠(Dragon ball EZ)16MHzCPU也成为了第一款在智能手机上运用的处理器,虽然只有16MHz,但它为以后的智能手机处理器奠定了基础,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多核CPU2012年下半年开始,各家手机厂商推出的主打旗舰机型多以四核处理器为卖点,多核手机似已成为主流。所谓多核手机,指的是配备双核、四核CPU的手机,最大的优势是运算速度更快。虽然看似多核手机的市场需求激增,但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四核芯片在整体移动智能终端中的占比尚不足8%。有了往年在PC端的处理器高频、数量之争的前车之鉴,现在很多人不看好移动处理器的数量之争。目前Android手机都在进行军备竞赛式的硬件升级,动不动就在专业测评软件上跑分来一比高下。事实上,普通消费者并不需要这么高配的CPU,高配的CPU意味着高能耗。现在包括高通、英特尔等芯片厂商更多的是在追求性能和功耗的整体平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CPU主频和核数了。对于手机来说,大部分软件甚至在单核条件下都可以正常运行,与之相对应的,还是“大部分”——大部分软件都没有对多核并行做相应的设计优化。这就像是你修建了四条并行铁轨,但大部分火车都在第一条上面运行。事实上,单纯增加CPU的核心数,并不意味着能带来性能的显著提升。如果要最大化地利用多核CPU提供的计算资源,需要同时对操作系统和现有的应用做调整。而且,多核CPU对应用性能的提升取决于同时运行多个程序或线程的能力高低。我们看看Amdahl定律就能发现,在程序有顺序代码的情况下,性能提升带来的回报会越来越少。此外,多核芯片在发热控制上比单核芯片更难。从技术角度看,一般在整个移动处理器中,CPU的处理任务最多仅占15%~20%,更多的任务是由GPU、DSP、GPS、调制解调器等其他组件完成的。 因此单纯强调CPU核数是片面的解读,CPU核的质量比核的数量更为重要,决定核的质量有众多因素,如架构、制程等。

2. cpu发展简史的相关文章

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oration)(NASDAQ:INTC,港交所:4335),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工程技术部和销售部以及6个芯片制造工厂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英特尔的创始人Robert

Noyce和Gordon

Moore原本希望他们新公司的名称为两人名字的组合——Moore

Noyce,但当他们去工商局登记时,却发现这个名字已经被一家连锁酒店抢先注册。不得已,他们采取了“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电子)”两个单词的缩写为公司名称。现任经营高层是董事长克雷格·贝瑞特和总裁兼执行长保罗·欧德宁。

  英特尔公司在随着个人电脑普及,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设计和生产半导体的科技巨擘。为全球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工业提供建筑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芯片组、板卡、系统及软件等。这些产品为标准计算机架构的组成部分。业界利用这些产品为最终用户设计制造出先进的计算机。英特尔公司致力于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通讯、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互联网服务方面为日益兴起的全球互联网经济提供建筑模块。

  具体研究领域包括音频/视频信号处理和基于PC的相关应用,以及可以推动未来微结构和下一代处理器设计的高级编译技术和运行时刻系统研究。另外还有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英特尔互联网交换架构实验室、英特尔无线技术开发中心。除此之外,英特尔还与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计

AMD与英特尔CPU对比天梯图

算所针对IA-64位编译器进行了共同研究开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英特尔公司于1968年由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和安迪·格鲁夫创建于美国硅谷,经过近40

年的发展,英特尔公司在芯片创新、技术开发、产品与平台等领域奠定了全球领先的地位,并始终引领着相关行业的技术产品创新及产业与市场的发展。

  英特尔为计算机工业提供关键元件,包括性能卓越的微处理器、芯片组、板卡、系统及软件等,这些产品是标准计算机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特尔一直坚守“创新”理念,根据市场和产业趋势变化不断自我调整。从微米到纳米制程,从

4位到64位微处理器,从奔腾?到酷睿

TM,从硅技术、微架构到芯片与平台创新,英特尔不间断地为行业注入新鲜活力,并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开发创新产品,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从而为世界各地的用户带来更加精彩的体验。

3. cpu演变史

第十二代

12代酷睿整体升级:

架构技术:12代酷睿处理器全系采用intel 7(10nm)制程工艺,得益于Intel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整体晶体管密度及其出彩。

同时12代酷睿设计的混合架构模式,将核心、线程这两样最基本的CPU配置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设计的性能核(P核)和能效和(E核)不仅仅是普通的大小核,在多个方面都进行了适配升级。

多方位升级:首发全系支持DDR5内存及Wi-Fi6W无线网络支持,同步支持PCIe5.0标准等等。

4. CPU的发展史

2018年的7月18日,英特尔迎来了五十岁生日。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值此之际,谨以此文作为英特尔的生日献礼,也让我们来回顾这位巨头这五十年走过的路。

1965年一个叫戈登·摩尔的美国人提出一个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也就是说,固定金额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增加一倍以上。这个定律被人们称为 “摩尔定律”。也就是它在一直推动者英特尔的发展。

1960'S

1965年,戈登·摩尔提出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其实从摩尔定律被理解那一刻起,人们就在预测它失效的那一天,还好英特尔的工程师每一次都很争气。

大合照

1968年,戈登·摩尔(前排右一)联合罗伯特·诺伊斯(前排左一)以及他们的第一个员工安迪·格鲁夫(二排右一),英特尔在加利福尼亚州成立。

1969年,英特尔公司雇佣了106名员工,开始了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米德菲尔德路365号的运营。在成立初期,英特尔曾经同时追求三种技术:双极存储器,技术较为成熟,但很难再进行开发;硅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存储器,这是一款能引发行业革命的产品,但英特尔需要当第一个吃螃蟹的那个人;多芯片存储器,即用4个小内存芯片连接在一起,这款产品质量问题不容乐观,但是便宜。

1969年4月,英特尔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产品,3101静态随机存储存取器,证实了英特尔在改造成熟工艺方面的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1101为英特尔开辟了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它是英特尔全新制作流程能力的证明。

1970'S

七十年代英特尔的收入开始大幅增长,各分公司开始成立,人员编制不断扩大,产品系列开始丰富,英特尔在全球的知名度开始提升。

新总部大楼

1970年4月21日,英特尔开始启动位于圣克拉拉的新总部建设。据说此处原来是一片梨园,英特尔的员工时常来此处摘梨。

busicom141-pf桌面计算器

这是busicom141-pf桌面计算器,1970年英特尔将第一款微型处理器4004的所有权卖给了日本公司busicom,之后英特尔又以6万美元购回4004的所有权。

1971年英特尔研发出了可擦出可编程存储器,英特尔工厂的无尘室开始出现兔子服,现在是每一家电子工厂都必不可少的。

英特尔兔子服

1974年4月发布了英特尔8080,它是一枚8单元处理器,每秒运算高达29万次。

1978年6月发布了8086,是全球首款16位处理器,自此英特尔的X86架构问世,可以说是现代计算机的基石。

在2018年的6月份,英特尔曾推出限量版的第八代i7-8086k处理器,以此致敬问世四十周年的8086。

1980'S

1982年,英特尔发布了一款新型处理器,性能高于市面上的16位处理器3倍有余,即80286,它是英特尔第一款具有完全兼容性的处理器,它可以运行所有针对前代处理器编写的软件。截止到1988年底,全球基于80826处理器的个人计算机就达到了1500万台。

80826

1985年英特尔开始进入中国,业务范围覆盖了前沿技术研究、产品技术研发、产业生态链合作、客户服务、企业社会责任等等。

1989年发布了第一款片上数学协处理器的微处理器。

1990'S

九十年代,英特尔的业务开始集中,主要为计算机开发微星处理器,在90年代后期开始向其他领域拓展,主要是服务器、网络和通信产品,包括采用了英特尔硅片构建策略的无线技术,在硅片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方面处于世界级领先地位,为每个细分市场提供一流产品。

1992年推出奔腾处理器。

1997年1月,英特尔正式对外推出了采用MMX™技术的奔腾处理器,1998年成立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英特尔研究院的主攻方向有:人工智能算法,自主系统平台和智能基础设施。

2000'S

全球市场出现变革,开始向数字化过渡,英特尔开始优化运营,为互联网基础设施、计算和通信产业以及高端细分市场提供构件,在此过程中,个人计算扩展到了所有类型的电子设备,无线移动技术改变了英特尔和整个行业。

2000年,推出奔腾®4处理器,可以实现渲染逼真的3D图像以及高清视频,2001年英特尔安腾处理器问世,主要是针对强大的工程工作站和互联网服务器而设计。

2003年3月发布了发布了英特尔®迅驰®处理器技术。同年,英特尔成都芯片封装测试厂奠基,与2016年开始正式投产,英特尔成都工厂现已成为英特尔全球重要的生产引擎和移动产品首发试制基地。

2005年,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在上海成立,具备产品的研发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研发方向包括数据中心研发、软件与服务研发、新存储技术解决方案、客户平台研发等等。

2007年英特尔发布了45纳米工艺技术,以一种具有高K特性的新材料作为栅极电解质,采用一种新型金属材料作为晶体管的栅极,极大地减少了晶体管的漏电量,大幅提高了处理器的性能,可以说使摩尔定律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2010'S

英特尔一直持续引领未来的计算创新,人工智能、5G、自动驾驶、物联网量子计算等等。作为一家以数据为中心的公司,不断推出技术创新,以领先的数据奠定数据未来的创新基石。

2010年,英特尔正式发布了基于全新32纳米制程的英特尔®酷睿™i3 i5 i7处理器。同年大连芯片厂Fab68开始投产这是英特尔的全球首个存储器芯片厂,大连芯片厂生产的第一款拳头产品是英特尔的第一代3D NAND芯片,2015年在此建立了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基地。

Nervana神经网络处理器

2017年,正式发布至强®可拓展处理器,为多云战略提供坚实基础,为数据分析、高性能计算网络转型等各类创新赋能,加速数据中心现代化,助力数字化转型。8月,推出全新的视觉处理单元,进一步完善了英特尔端到端的人工智能产品组合,这是业界首款带有专用神经计算引擎的系统级芯片,可在前端应用中实现硬件加速。10月,宣布即将推出Nervana神经网络处理器,这是业内第一个面向神经网络处理的芯片,它将带来计算革命,利用这一技术,各企业能够开发全新的人工智能应用,实现业务变革。

Tangle lake

2018年1月,英特尔交付了首个49量子位超导量子测试芯片“Tangle lake”,5月在中国成立智能网联汽车大学合作研究中心,面向自动驾驶展开深入研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为中国的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结尾

在过去的50年里,英特尔的成就我们都看在眼里,虽然它错过了一些很好的机遇,但它绝对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希望在以后的发展之路上即使荆棘遍布,英特尔也能砥砺前行,造福社会。

5. cpu的进化史

前言

苹果产品定位似乎都很有固定性,mini系列当初的诞生也许就是作为一个视频和游戏的工具,不像iPad数字系列和Pro系列,还配了键盘,苹果一直想把iPad打造成为生产力工具,不过大多数人都是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这也不怪大家,毕竟平板的系统功能比不上台式电脑和笔记本,偶尔用来做做文档工具或者图片视频的演示工具还不错,但真正涉及到专业的软件和需要高效率的操作时,我们还是会用笔记本或台式电脑。

iPadmini系列,我想把它定位为游戏机或者便携的视频机器以及图片漫画党们阅读的神器比较合适。

今天就来谈谈iPadmini这一系列的诞生过程和发展进化史,每一代的升级究竟改变了什么,苹果为什么这么定义。

iPad mini (1代)的诞生

第一代iPadmini是2012年10月24日(北京时间)在美国加州圣荷西特别发布会上发布的,当时mini1代采用的还是iOS6,是拟物风格的图标,屏幕尺寸是7.9英寸,后来延续到了mini5代。初代的iPadmini就已经有两个版本,一个是WiFi版,一个是3G网络版(据后来的网友们反馈有人也连上了4G)。iPadmini机身也一直沿用苹果的铝合金传统,采用铝镁合金材质一体成型结构,轻薄小巧。不过到目前为止苹果没有哪一代的iPad采用玻璃机身的。初代mini搭载的是苹果的A5处理器,这款处理器在当时来说也是先进的了。mini1代是没有指纹功能的。

下面简单的列举iPadmini1一些参数:

颜色:黑色和白色;

屏幕:7.9 英寸,4:3比例,1024 x 768 分辨率,每英寸 163 像素 (ppi);

处理器:双核 A5 芯片;

闪存容量:16GB、32GB、64GB;

运行内存:512MB;

电池:16.3Whr,约等于4440mAh;

充电:标配5W(5V-1A)充电器(网友反映12W充电头能充的更快);

摄像头:前置120 万FaceTime支持720P 视频,后置 500 万iSight 支持1080P视频;

接口:Lightning 接口、3.5mm耳机孔,单扬声器;

尺寸:宽度134.7 毫米 x 高度200 毫米 x 厚度7.2 毫米;

重量:WiFi版 308 克,3G版 312 克;

其他:蓝牙4.0,iOS 6;

发售价:WiFi版:16GB ¥2498 、32GB ¥3288 、64GB ¥4088;

3G版:16GB ¥3488、32GB ¥4288、64GB ¥5088;

iPad mini 2

苹果2013年10月22日举行新品发布会,11月15日发售。这一代的iPadmini被称为iPad mini with Retina display,最凸出的就是升级了屏幕分辨率,性能比之前也提升,充电功率提升为10瓦,电池比上一代增大了许多,厚度增加0.3毫米。整体来讲是基本的升级,并没有什么重大改变。

下面简单的列举iPadmini2一些参数:

颜色:深空色和银色;

屏幕:7.9 英寸,4:3比例,2048 x 1536 像素分辨率,326 ppi;

处理器:64 位架构的双核 A7 芯片+ M7 运动协处理器;

闪存容量:16GB、32GB、64GB、128GB;

运行内存:1GB;

电池:23.8Whr,约等于6432mah;

充电:标配10W(5V-2.1A)充电器;

摄像头:前置120 万FaceTime 高清摄像头,后置 500 万iSight 摄像头;

接口:Lightning 接口、3.5mm耳机孔,单扬声器;

尺寸:宽度134.7 毫米 x 高度200 毫米 x 厚度7.5 毫米;

重量:WiFi版 331 克,3G版 341 克;

其他:蓝牙4.0,iOS 7;

发售价:

WiFi版:16GB ¥2888 、32GB ¥3588 、64GB ¥4288;128GB ¥4988;

4G版:16GB ¥3888、32GB ¥4588、64GB ¥5288;128GB¥5988;

iPad mini 3

苹果2014年10月17日举行新品发布会,这一代的iPadmini3基本上没有什么升级,处理器还是和上一代一样,增加了touchID指纹功能,颜色上增加了金色,取消32G版本,老实说这不能算新的iPad吧,基本和上一代差不多,屏幕、电池处理器都一样。可以说这一代是最不值得购买的iPadmini了吧。

下面简单的列举iPadmini3一些参数:

颜色:深空色和银色+金色;

屏幕:7.9 英寸,4:3比例,2048 x 1536 像素分辨率,326 ppi;

处理器:64 位架构的双核 A7 芯片+ M7 运动协处理器;

闪存容量:16GB、64GB、128GB;

运行内存:1GB;

电池:23.8Whr,约等于6432mah;

充电:标配10W(5V-2.1A)充电器;

摄像头:前置120 万FaceTime 高清摄像头,后置 500 万iSight 摄像头;

接口:Lightning 接口、3.5mm耳机孔,单扬声器;

尺寸:宽度134.7 毫米 x 高度200 毫米 x 厚度7.5 毫米;

重量:WiFi版 331 克,3G版 341 克;

其他:touchID,蓝牙4.0,iOS 8;

发售价:

WiFi版:16GB ¥2888 、64GB ¥3588;128GB ¥4288;

4G版:16GB ¥3888、64GB ¥4588;128GB¥5288;

iPad mini 4

2015年9月9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2015年9月10日凌晨1点)发布,升级为A8处理器,后期新出一个32GB版本替代16G,价格同16G,电池容量变小了,相比上一代轻薄许多,只有298g,6.1mm。

颜色:深空色和银色、金色;

屏幕:7.9 英寸,4:3比例,2048 x 1536 像素分辨率,326 ppi;

处理器:64 位架构的双核 A8 芯片+ M8 运动协处理器;

闪存容量:16GB、32GB(后期新出)、64GB、128GB;

运行内存:2GB;

电池:19.1Whr,约等于5162mah;

充电:标配10W(5V-2.1A)充电器;

摄像头:前置120 万FaceTime 高清摄像头,后置 500 万iSight 摄像头;

接口:Lightning 接口、3.5mm耳机孔,立体声扬声器;

尺寸:宽度134.8 毫米 x 高度203.2 毫米 x 厚度6.1 毫米;

重量:WiFi版 298.8 克,3G版 304 克;

其他:touchID,蓝牙4.2,iOS 9;

发售价:

WiFi版:16GB ¥2888 / 32G 2888、64GB ¥3588;128GB ¥4288;

4G版:16GB ¥3888 / 32G 3888、64GB ¥4588;128GB¥5288;

iPad mini 5

2019年3月19发布(隔了3年才发布),搭载了六核12处理器,性能其实很强悍,可以用很久了,支持了Apple Pencil手写笔,内存只有64和256G版本,电池容量还是和上一代一致,轻薄重量和上一代差不多。个人觉得目前iPadmini5还是挺有性价比的,A12处理器性能也不能算很落后,主要是价格便宜,挺值得购买的。

颜色:深空色和银色、金色;

屏幕:7.9 英寸,4:3比例,2048 x 1536 像素分辨率,326 ppi;

处理器:6核 A12芯片;

闪存容量:64GB、256GB;

运行内存:3GB;

电池:19.1Whr,约等于5162mah;

充电:标配12W(5V-2.4A)充电器;

摄像头:前置700 万FaceTime 高清摄像头,后置 800 万iSight 摄像头;

接口:Lightning 接口、3.5mm耳机孔,立体声扬声器;

尺寸:宽度134.8 毫米 x 高度203.2 毫米 x 厚度6.1 毫米;

重量:WiFi版 300.5 克,3G版 308.2 克;

其他:Apple Pencil、touchID,蓝牙5.0,iPadOS 12;

发售价:

WiFi版:64GB ¥2999;256GB ¥4199;

4G版:64GB ¥3999;256GB¥5199;

iPad mini 6

2021年9月14发布,搭载了最新A15处理器,mini系列的屏幕第一采用了全面屏设计,也采用了type-c接口,支持USB 3.1 第一代 (速率最高可达 5Gb/s),去掉了3.5mm耳机孔,内存只有64和256G版本,重量是所有mini里最轻的了,不过这一代的价格相比上一代提升了不少,特别是256GB的4G版居然要6199,不追求全面屏的买iPadmini5未尝不可,说不好下一代mini可能就会上120Hz的高刷了。

颜色:深空灰色、粉色、紫色、星光色;

屏幕:8.3 英寸,约16:10.5比例,2266 x 1488 像素分辨率,326 ppi;

处理器:6核 A15芯片;

闪存容量:64GB、256GB;

运行内存:4GB;

电池:19.3Whr,约等于5216mah;

充电:标配20W充电器;

摄像头:前置1200 万FaceTime 高清摄像头,后置 1200 万iSight 摄像头;

接口:Type-C 接口,立体声扬声器;

尺寸:宽度134.8 毫米 x 高度195.4 毫米 x 厚度6.3 毫米;

重量:WiFi版 293 克,3G版 297 克;

其他:Apple Pencil、touchID,蓝牙5.0,iPadOS 15;

发售价:

WiFi版:64GB ¥3799;256GB ¥4999;

4G版:64GB ¥4999;256GB¥6199;

总结:

苹果针对iPadmini系列的更新并不是固定的每年一更新,而是看技术的更新然后下放,目前最新的iPadmini6采用了全面屏,也是最轻的一代mini,不过电池依然挺小的,而且价格相比mini5明显太贵了,4G版本不太值得购买,因为这个价格都可以考虑买iPadPro11了,这一代没有120Hz高刷,没有miniLED,没有M1这样的强悍芯片(估计永远都不会下放到mini系列)。纵观iPadmini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来,苹果对这个系列的定位就是处于中等定位,比基础版的iPad定位要高,比iPadAir定位稍微低一些或者差不多,比iPadPro系列定位就低不少,这就决定了iPadmini系列难以拥有最新最顶级的水桶配置,因为这些配置基本都是iPadPro才能拥有的。

6. cpu的发展史的简单总结

电脑CPU 发展史分为几个阶段:

1、第1阶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1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和分别由它们组成的MCS-4和MCS-8微机。

英特尔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场推出4004微处理器,4004 是英特尔第一款微处理器,为日后开发系统智能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

2、第2阶段(1974—1977年)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2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Zilog公司的Z80等。它们的特点是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约10~15倍(基本指令执行时间1~2μs)。

1974年,Intel推出8080处理器,并作为Altair个人电脑的运算核心,成为史上第一款下订单后制造的机种。Intel 8080晶体管数目约为6千颗。

3、第3阶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3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86/8088,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微处理器。

这一时期著名微机产品有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1981年IBM公司推出的个人计算机采用8088CPU。紧接着1982年又推出了扩展型的个人计算机IBM PC/XT,对内存进行了扩充,并增加了一个硬磁盘驱动器。

80286(也被称为286)是英特尔首款能执行所有旧款处理器专属软件的处理器,这种软件相容性之后成为英特尔全系列微处理器的注册商标,在6年的销售期中,估计全球各地共安装了1500万部286个人电脑。

1984年,IBM公司推出了以80286处理器为核心组成的16位增强型个人计算机IBM PC/AT。由于IBM公司在发展个人计算机时采用 了技术开放的策略,使个人计算机风靡世界。

4、第4阶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又称为第4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69030/68040等。

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超级小型计算机,完全可以胜任多任务、多用户的作业。同期,其他一些微处理器生产厂商(如AMD、TEXAS等)也推出了80386/80486系列的芯片。

1989年,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元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40MHz、50MHz。

5、第5阶段(1993-2005年)是奔腾(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5代。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奔腾系列芯片及与之兼容的AMD的K6、K7系列微处理器芯片。

6、第6阶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6代。“酷睿”是一款领先节能的新型微架构,设计的出发点是提供卓然出众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谓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于笔记本处理器的。

酷睿2处理器的Core微架构是Intel的以色列设计团队在Yonah微架构基础之上改进而来的新一代英特尔架构。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在各个关键部分进行强化。为了提高两个核心的内部数据交换效率采取共享式二级缓存设计,2个核心共享高达4MB的二级缓存。

扩展资料:

CPU发展史简单来说就是Intel公司的发展历史。CPU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7. 英特尔CPU进化史

1.1971年 4004----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微型处理器

1971年1月15日,Intel公司的工程师霍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计算机微处理器4004,从此这一天被当作具有全球IT界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这款4位微处理器虽然只有45条指令,每秒也只能执行5万条指令,频率只有108KHz,甚至比不上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

8. 电脑cpu进化史

苹果手表各代的区别

  1、第一代的Apple Watch于2014年推出,共拥有三种不同的设计款式,分别是Sport采用的是铝合金表壳搭配氟硅胶表带,Apple Watch使用的是不锈钢表带可以自由搭配不同的表带,还有一种是Edition使用的是18K金表壳,可以搭配不同的表带;在硬件方面采用的是S1的单核处理器;

  2、其后Apple Watch Series 1推出,代替了初代的Apple Watch,使用的是类似第2代的双核处理器,但仍然缺乏内置GPS和更强的防水性能,虽然能够支持IPX7的防水性能,但是苹果并不建议完全淹没Apple Watch 1的机身;

  3、Apple Watch Series 2在其后推出,拥有内置定位系统,达到50米防水,在硬件方面配备了双核的处理器,搭配2倍亮度的显示屏和WatchOS 3;拥有Apple Watch、Apple Watch Nike+、Apple Watch Herm s和Apple Watch Edition;

  4、Apple Watch Series 3在硬件上搭载的是32位双核S3处理器+W3无线芯片,速度相较于S3处理器提升了2倍,S3使用的是光学心率传感器;蜂窝版本和S2一样拥有四个版本,S3的GPS版本拥有Apple Watch和Apple Watch Nike+的版本;

  5、在外观上,S4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尺寸上升级到了40mm和44mm,显示屏幕面积也增大,并将显示屏幕的边角改为圆角,厚度降低到10.7mm,处理器升级到了64位双核S4处理器+W4无线芯片,速度相较于S3最高提升了2倍;在数码表冠方面支持触觉反馈,还增加了摔倒检测功能;在传感器方面还升级到了第二代光学心率传感器,并增加了电极式心率传感器。

9. CPU的诞生

1971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微处理器 英国人Charles Babbage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 ,其设计理论非常超前,它设计的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概念被后人发明CPU时所采用。

1834年:他设想制造一台通用分析机,在只读存储器(穿孔卡片)中存储程序和数据 。1840年将操作位数提高到了40 位,并基本建立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储程序的设想理论,而且程序可以根据条件进行跳转,能在几秒内做出一般的加法,几分钟内做出乘、除法 。不过由于当时的硬件工业水平无法制造出芯片实件,因此只能停留在理论基础上。但他已经迈出了人类研究微芯片技术的第一步,可以说是打开了人类开启微芯片技术的第一把钥匙。   时间到了1936年,一名来自贝尔实验室的名叫‘巴丁’的美国物理学家开始研究一种新技术,这个技术就是后来主宰人类电子工业体系的核心部件半导体‘晶体管’,巴丁为此进行了多年研究。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诞生,由于这时还没有CPU也没有晶体管,科学家只能用18000个真空电子管代替CPU,结果这台电脑重达30吨。

10. cpu发展历史简介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那么CPU就是人的大脑。CPU的发展非常迅速,个人电脑从8088(XT)发展到现在的Pentium 4时代,只经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从生产技术来说,最初的8088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而PentiumⅢ的集成度超过了2810万个晶体管;CPU的运行速度,以MIPS(百万个指令每秒)为单位,8088是0.75MIPS,到高能奔腾时已超过了1000MIPS。不管什么样的CPU,其内部结构归纳起来都可以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对命令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CPU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酝酿构建的64位微处理器,可以说个人电脑的发展是随着CPU的发展而前进的。

11. cpu的发展

1、第一个发展阶段是电子。管计算机的时代,在1946年到1956年。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它由冯·诺依曼设计的。占地170平方,150KW。运算速度慢还没有人快,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第二个发展阶段是晶体管的计算机时代,在1956年到1964年。

3、第三个发展阶段是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在1964年到1970年。

4、第四个发展阶段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是1970年至今。

tag:相关文章英特尔进化史发展史简史

相关内容